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9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391篇
林业   257篇
农学   819篇
基础科学   247篇
  573篇
综合类   3585篇
农作物   2101篇
水产渔业   81篇
畜牧兽医   318篇
园艺   190篇
植物保护   138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384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389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526篇
  2013年   458篇
  2012年   635篇
  2011年   615篇
  2010年   507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386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4 毫秒
31.
为探讨典型乌龙茶产区氮素平衡状况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基于2015-2017年在福建省安溪县和武夷山市茶园开展的355户农户调研数据和207个土壤数据,采用Boundary line方法,分析了典型乌龙茶产区的氮肥施用特征、氮素平衡状况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安溪县茶园平均氮肥投入量509.4 kg·hm-2,主要来源于复合肥和尿素,全年氮盈余量479.1 kg·hm-2;武夷山市茶园平均氮肥投入量218.1 kg·hm-2,主要来源于复合肥,全年氮盈余量189.8 kg·hm-2;氮素投入与氮养分盈余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氮素盈余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也随之增加,并且安溪茶园的土壤全氮含量比武夷山茶园更高;基于Boundary line方法,安溪县和武夷山市茶园的氮肥优化用量分别为411.3 kg·hm-2和157.7 kg·hm-2;通过优化氮肥投入和管理水平可分别实现安溪县和武夷山市茶园温室气体减排62.0%和68.0%。在安溪县和武夷山市乌龙茶产区中,氮肥施用严重过量,导致氮素盈余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应通过优化氮肥用量达到减少氮素过量盈余和降低茶园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2.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 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1年发生4代, 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发生早28 d左右, 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模式下黑刺粉虱发生期差异不显著?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成虫全年均有4次发生高峰期, 第1次高峰期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较日光温室早20 d左右, 日光温室较露地早30 d左右?黑刺粉虱发生量依次为日光温室>露地>日光温室盖保温被, 均于10月上旬陆续以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相似文献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5种农药残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叶样品中5种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以期为茶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理论支撑。样品经水浸泡后,用正己烷和丙酮混合液(V:V=5:1)振荡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经弗罗里硅土和活性炭层析柱净化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茶叶中5种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吡虫啉)残留量。结果表明:在0.1~10.0 mg/L范围内,5种农药的色谱峰面积与其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4,在0.1、0.5、1 mg/L的添加水平下,5种农药在空白茶叶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85%~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5%~2.5%之间。该方法符合农药残留分析实验要求,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3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雄花茶中总黄酮、绿原酸及京尼平苷含量,探讨不同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活性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杜仲雄花茶中总黄酮、绿原酸及京尼平苷含量分别为1.89%~6.22%、0.06%~2.81%、0.06%~2.09%;不同类型杜仲雄花茶中各类活性成分含量有所差异,以花朵为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中总黄酮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均为最高,以花蕊为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中京尼平苷含量最高,发酵杜仲雄花茶中各类活性成分含量均偏低。本研究可为开发不同保健功能杜仲雄花茶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杜仲雄花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5.
浙江乌牛早春茶始摘期及霜冻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浙江省乌牛早春茶初始采摘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减少遭受春季霜冻的风险,应用1971—2014年浙江省71个常规站日资料和2005—2014年共2094个气象自动区域站小时观测资料,以乌牛早春茶发育热量为始摘期区划指标和乌牛早春茶各级冻害总灾损率为霜冻害区划指标,应用GIS技术,采用距离权重反比法(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得到浙江省乌牛早春茶始摘期区划图和乌牛早春季霜冻风险区划分布图。结果表明:浙江全省乌牛早春茶始摘期在2月上旬—3月上旬,从南到北时间递增,温州沿海地区最早,29°N以南为2月中旬,30°N以北地区最晚。浙江沿海、盆地、低丘陵地区适宜种植乌牛早茶,海拔高的地区遭受春季霜冻风险大,不适宜种植乌牛早茶,区划结果将为茶叶主管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指导乌牛早种植的布局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光谱判断田间鲜烟叶成熟度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便携式地物波谱仪Field Spec 3测量烤烟成熟期烟叶的反射光谱,针对采收成熟度M2、M3,分析比较同一时间不同测量位点、及同一位点不同测量时间的反射光谱差异。结果表明:反射光谱的差异在不同测量位点主要体现在350~780 nm可见光波段和780~1300 nm近红外波段,在不同测量时间主要体现在780~1300 nm近红外波段。因此,利用光谱仪判断鲜烟叶成熟度,受测量位点的影响较大,而受测量时间的影响较小,但若测量烟叶生理生化组分、厚度和水分等内在指标,时间及天气状况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7.
38.
以湖南大湘西地区39份绿茶样本为材料,进行感官审评,绘制风味轮,并以主要滋味成分含量为基础建立滋味类型贝叶斯(Bayes)判别模型,旨在了解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情况,并为提升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优良,汤色以浅绿色居多;香气类型包括嫩香、嫩栗香、栗香和清香;滋味特征类型有鲜、爽、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湘西地区鲜爽型、醇浓型和其它型绿茶的判别函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用于对大湘西地区绿茶滋味类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39.
[目的]进一步了解茶树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CsHSP17.2在逆境胁迫条件下的分子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茶树‘迎霜’中克隆得到CsHSP1 7.2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核苷酸和编码蛋白,通过Real-timePCR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53 bp,编码150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7.2×10a,理论等电点5.56;无信号肽位点,属于非分泌型蛋白;被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茶树CsHSP1 7.2与水稻(GenBank登录号:P27777)和花生(ABC41131)的进化关系较近,属于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家族第Ⅰ亚族.qRT-PCR分析发现,茶树CsHSP17.2属于组成型基因;高温(38℃)处理1h能显著提高CsHSP17.2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干旱(100 g·L-1 PEG 6000)、高盐(200 mmol· L-1 NaCl)和外源脱落酸(200 mg· L-1 ABA)处理条件下,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结论]克隆得到茶树‘迎霜’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CsHSP17.2,其在花中表达量最高,且响应高温、干旱、高盐和外源脱落酸胁迫.  相似文献   
40.
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罗勒和紫苏对茶园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研究其对茶园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土壤养分状况、茶树生长及茶叶生化成分等的影响,分析间作芳香植物对幼龄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果。幼龄茶园间种芳香植物能减少小贯小绿叶蝉和绿盲蝽的数量,增加茶园中瓢虫、草蛉、寄生蜂和蜘蛛等天敌的数量;芳香植物间作区土壤中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高于绿肥间作区和对照;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茶树生长、培养幼龄茶园的树势和树冠、增加茶叶产量。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减少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和儿茶素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可见茶园间作芳香植物是一种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茶园栽培管理模式,能促进生态茶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